文化
兰之思
形容一位心地纯洁、气质高雅的女子,我们说其蕙质兰心;形容一种义薄云天、情同手足的真挚友谊,我们称其义结金兰;形容一缕芬芳扑鼻、沁人心脾的味道,我们赞其桂馥兰香。
君子如玉,君子如兰。孔子在《孔子家语·在厄》中说:“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;君子修道立德,不为穷困而改节。”孔子还赞誉兰花为“王者之香”。
成长环境影响着人的品格。《孔子家语·六本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;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……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。”跟什么样的人交往,性情就会接近什么样的人;有什么样的朋友,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。与心善者交,苦涩的生活也能变得甘甜;与品正者交,自己也会光明正直;与君子交,自己也会有良好的品行,所以我们要择善而处,择君子而交。
一个“朋”字,“二月”相照,朋友之交,互取光芒。友情有一种神奇的力量,它能够使人相互吸引、相互感化、相互促进。《易经》有言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其意是说,两个人若心意相通,则精诚团结、行动一致,所产生的力量就会像刀那样锋利,可以切断金属;两个人若同心同德,则意见一致、气味相投,说出的话就会像兰花一样散发芬芳。
屈原在《楚辞》中借物喻人、借物抒情,其中写到十余种奇花异草,“兰”字出现了四十余次。《沉江》中言:“不顾地以贪名兮,心怫郁而内伤;联蕙芷以为佩兮,过鲍肆而失香。”
蕙即蕙兰,是兰花的一种。我们现在所称的“中国兰”,古代称之为“蕙”。爱兰者必爱“蕙”,喜“蕙”者必喜兰。屈原多次写到自己如何滋兰、佩兰、纫兰、搴兰、刈兰。他忠贞爱国、心系百姓、洁身自好,以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信念,表明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立场。
兰花象征着浓烈的爱国情怀。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不少咏兰诗,如《兰》:“南岩路最近,饭时已散策。香来知有兰,遽求乃弗莸。生世本幽谷,岂愿为世娱。无心托阶庭,当门任君锄。”这首诗以拟人写法,突出了兰的本心,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。又如《窗前作小土山蓺兰及玉簪最后得香百合并种之戏作》:“方兰移取遍中林,余地何妨种玉簪。更乞两丛香百合,老翁七十尚童心。”他寄情花草,寻求一种精神寄托,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品行和爱国忧民的志向。
画家潘天寿喜爱画兰,被兰花的气质风骨折服。他在《题兰石图》中写道:“闲似文君春鬓影,清如冰雪藐姑仙。应从风格推王者,岂仅幽香足以传。”这首诗同他的画作一样,独辟蹊径,寥寥数句,刻画出了兰花超凡脱俗、幽香四溢、风骨傲人的形象。画中有诗、诗中有画,画如其人、诗如其人,这首诗也体现了潘天寿志趣高雅的追求。(鲁浩 作者单位:河南省纪委监委)